欢迎您浏览忻州师范学院规划合作部网站!
发展规划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十四五”教育规划公开课笔记(十六)

时间:2020-06-24 17:02:51  作者:

中国人口变化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丨公开课笔记⑯

教育部规划中心

#国育大讲堂#

#教育“十四五”规划#

#公开课笔记#第十六讲

中国人口的现状、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人口增长变化趋势

 中国人口预测的生育率参数如表所示。TFRtotal fertility rate)即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位育龄妇女(1549)的生育子女数。人口学一般将总和生育率2.1界定为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保持人口总量不增不减的水平。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生育率不变、中方案、低方案的生育率水平对中国未来人口增长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根据2019年联合国发布的中方案预测,中国人口规模将在2031年达到人口峰值14.64亿,从2032年开始进入负增长时期,2049年减少到14.08亿,2050年减少到14.02亿。如果总和生育率跌到低生育率陷阱,人口峰值(2024年)将削减到14.47亿人,比中方案的人口峰值少1700万人,负增长将提前到2025年出现,2050年将减少到12.94亿。如果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9的水平,人口峰值将在2030年出现(14.63亿),从2031年开始进入负增长,2050年减少到13.93亿。

 由此可见,生育水平决定中国人口未来增长趋势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可以肯定的说,未来30年中,人口负增长的出现将不可避免。由于人口负增长惯性,即使从现在开始总和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人口将在2040年转为负增长。不同的生育率水平所预测的人口增长趋势给整个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包括教育资源的数量、结构的配置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准确预测中国未来的人口规模和发展结构,包括学龄人口的基本情况对于科学展开教育规划和资源配置是非常重要的。

  老龄化与少子化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人口未来变化的最主要趋势。在中方案生育率假设情况下,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2020年的12%提高到2050年的26.1%,即在未来30年内,老龄化水平将提高一倍以上。如果生育率跌落到极低水平,老龄化将会进一步加剧,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8.3%。由此可见,未来30年中国将不可避免的进入老龄社会。未来30年,中国少子化趋势将取决于生育率的变化。中国0-14岁人口将会继续减少,2030年减少到2.3亿,2040年减少到2.1亿,2050年减少到1.9亿。另一方面,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持续下降,2030年下降到15.8%2040年下降到14.3%2050年下降到14.1%

 中国城镇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发展现状

 中国的城市镇化的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越来越多的人会生活在城市里。2019年中国城镇人口8.56亿,农村人口5.64亿,城镇人口比农村人口多出51.8%。在20202047年期间,城镇人口将会持续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从减少速度看,在2030年之前,劳动年龄人口处于缓慢减少状态,平均每年减少220万左右;从2030年起,开始加速减少,205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减少到8.38亿,与2019年相比,减少了17.4%

 人口受教育程度评价指标

 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某一人口群体接受学历教育的年数总和的平均数。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是指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年)入学率和各级学校升学率水平上,平均每个学龄前儿童一生中预期接受教育的年限,这个指标是反映教育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入学率和升学率是反映教育发展状况的动态指标,入学率和升学率水平直接决定了未来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变化。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中,中国的教育走过了一条从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再到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挑战:低生育率/低生育陷阱、少子化、老龄化/高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家庭抚幼与养老的压力。

 应对:人口大国——人力资本强国。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与教育发展成就

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

 2017年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6年,与2010年的7.51年相比,增加了2.09年,平均每年增加0.3年。按照这个增长速度,201915岁及以上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该达到了10.7年,相当于美国1970年的水平,挪威、日本和韩国1995年的水平,德国2002年的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7年左右提高到12年左右基本上会用15年。因此,中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该在2035年之前超过12年。

中国人口受教育发展成就

 一个国家人口受教育水平标志着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同时也代表一个国家发展实力和潜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口受教育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实现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的转变。

 表现:

 (1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90年增加到5.59年,平均基本达到了小学毕业水平;2017年增加到9.6年,平均超过了初中毕业水平。

 (22004年以来,小学升学率基本上都保持在99%的水平;1990年,初中升学率开始提高,20世纪末超过了50%2007年超过了80%2013年达到91.2%2014年超过了95%

 (31989年高中升学率为24.6%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高中升学率跃升到63.8%2003年超过了83%2007年降到70.3%2011年又回升到83.3%。从2015年开始,高中升学率超过90%,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42010年中国学生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2年,2013年增加到13.58年,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仅相差0.25年。2019年的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已经超过了14年。这表明中国的学龄儿童未来都可以获得高等教育。

学龄人口的规模预测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学龄人口的预测方法

 不同方法在参数设定上存在差异。在死亡率较为统一的前提下,生育率参数的不同会导致预测结果存在差异,所以预测的结果也不尽统一。

 方法: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随机人口预测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口预测模型等。

一些有关适龄教育人口的预测

 马晓强等学者认为,伴随着“全面两孩”政策效应的释放,35岁儿童数量将会出现一段增长期,特别是2018年以后增速将加快,2022年达到峰值,之后人口出生率恢复平稳,学龄教育人口将逐步降低。杨顺光等专家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将从2019年开始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引起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规模迅速扩大,并在2021年达到最大规模,随后“全面二孩”政策作用减弱,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规模逐渐缩小,整体以2021年为分界点是“A字形”变动趋势。受次影响,学前教育园舍、师资、经费等资源需求随之增长,而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幼儿园数、教师数和经费投入力度尚不足以应对。秦玉友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在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时期的当前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在校生数通常大于学龄人口数;在城市班额>县镇班额>乡村班额的现实情况下,农村会有更小的生师比。针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问题,王广州等专家则表示,高等教育年龄人口规模将持续稳定下降;未来的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规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在校人口规模的影响比较有限,对高等教育在校人口规模的研究不同于通常的人口预测本身,需要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研究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模式。

 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1)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少子老龄化”的整体趋势下,初中和小学适龄人口规模在跨过峰值后会重新进入持续下降期。

 (2)“单独二孩”政策会先后引起小学和初中招生规模较大幅度波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对义务教育需求形成较大压力,但这种压力持续时间较短,长期的低生育率最终会带来义务教育招生规模持续下降。

 (3)应基于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规模的变动趋势,在短期内积极扩充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并充分整合其他学段的教育资源以应对“全面二孩”政策的急需。

 (4)以任远为代表的专家认为,在数量上,人口压力在弱化,减轻了教育资源配置总量问题,教育资源供给更加重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问题,我国教育发展已非教育数量而是教育质量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口年龄结构决定了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要考虑学龄前、学龄人口、其他群体(中老年)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教育资源总量是否能满足学龄人口需要;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内容和层次。

 对义务教育发展的认识及应对

 郅庭瑾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低生育、老龄化、城镇化、高流动”时期,当前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挑战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竞争加剧、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且空间分布不均、教育资源配置未能完全适应人口流动需要。

 进行“十四五”教育规划时,要研判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需求、均衡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及时调整区域间学校布局规划、保障随迁子女教育资源优质均衡供给。